返回首页 > 博观资讯 > 2011年“苏作”玉雕发展创新论坛摘要
2011年“苏作”玉雕发展创新论坛摘要
发表时间:2012-09-27|文章出处:博观拍卖

 

文章来源:《苏州玉器》

编者按:

作为苏州第四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的系列活动之一,《“苏作”玉雕创新论坛》于922日下午假座苏州平江府举行,本市的玉雕大师、玉雕新秀及玉雕研究人员共七十余人与会。论坛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雕分会秘书长奥岩主持,来自新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和来自常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肖建波等专程参加了这一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建庭作了《“苏作”玉雕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的讲演;中国玉雕大师杨曦作了《试论玉雕创作的时代性》的讲演;中国玉雕大师蒋喜作了《师古而不泥古——贵在创新》的讲演;中国玉雕大师瞿利军、俞挺分别作了《苏州玉雕的历史传承及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浅谈薄胎器皿件的“苏作”特色》的讲演;著名玉雕师曹杨作了《浅议“苏作”玉牌创作艺术水平的提升》的讲演。

围绕各位玉雕大师的讲演和发言,与会玉雕大师、专家作了精彩点评,会场气氛活跃、妙语连珠,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此,特分专题将有关点评摘要吐下,以飨读者。

 

关于“苏作”、“苏派”、“苏帮”

奥岩(主持人):

马建庭馆长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主题发言,涉及到了苏作玉雕的历史、特色及当今现状。

昨天在与马进贵大师交谈时,马大师提出了,“苏帮”与“苏作”相比,小了些,还是“苏作”较为合适。那么,当代“苏作”的定位是什么,“苏作”的内容组成是什么,“苏作”的标识是什么,“苏作”的本质是什么,“苏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苏作”在全国玉雕行业的影响力如何打造……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探讨。每个人可能只有一个观点,把你的观点讲出来,传递给在座的所有人,通过在座所有的人会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开论坛、开研讨会的目的。……作为主持人,我给大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就“苏作”玉雕面临的问题、玉雕人本身所想到的问题,大家可以随意发言。

 

褚海波(苏州玉雕专委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我不是圈内做玉器的艺人,但是我对“苏帮玉雕”这一概念有两点理解。这两点都在马馆的演讲中有所提及。一点是,通过历史的传承,逐步形成了“苏帮”玉雕流派;另一点是,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多种表现手法体现在苏州地区的玉雕作品中。这两点是大家对“玉雕”的认同。

 

冷坚(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

对于“苏作的问题”,我谈一下看法。我认为,“苏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玉雕,也指代我们苏州的其他工艺美术。明代,苏州的工艺美术风格已经形成,比如明式家具、红木小件都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在全国久负盛名。“苏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表现在手艺人所创造出的工艺品,另一种是表现在工艺品所体现出的风格。以刺绣为例,在明代就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反映在刺绣上面,还反映在苏州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上。“苏作”的概念非常深广,是苏州文化底蕴的表现。

 

奥岩:

先生和冷秘书长的发言都涉及到“苏作”的标识和本质。先生讲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玉器所透漏出的苏州文化和内涵。冷秘书长的讲话给我们的启发很深,一件玉器表现的形式、表现的手法仅仅都是表现,而真正的内涵在于“精、细、洁、雅”,这是一种状态。无论你是从事的何种形式,也许是仿古的、也许是创新的、也许是抽象的,但是所有的形式都要努力达到“精、细、洁、雅”。这是“苏作”本质的体现。同时,“苏作”玉器创作要表现出苏州的地域文化含义,地域文化是“苏作”玉雕的标识。

 

黄鹤钟(苏州玉雕老前辈):

苏州玉雕创作具有优良的传统,存在历史性。玉雕创作还要讲求“状态”。“状态”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容量较大,包括文化、艺术、审美、思想、情感等等。玉雕艺人不光要使作品有思想、有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有状态。在本届“子冈杯”上,苏州玉雕大师的作品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历届的“子冈杯”作品我都观赏过,每一届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都有大的提升。通过“子冈杯”这一平台,苏州的玉雕传统、当代人才得以继承和发展。

 

程磊(苏州玉雕专委会副会长):

作为一名玉雕从业人员,应该认真地提升自己。借用老前辈黄鹤钟的话,玉雕艺人要做到三点: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要有技巧。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首先要具有主题思想,然后加入作者的情感,再施以技巧雕琢而成。迄今为止,“子冈杯”已历时四届,参展者的制作技巧很大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如果大家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元素,那么作品才会更加出彩。这或许是来玉雕创作的大方向。

 

邵斌(苏州玉润石美董事长):

我不是做玉的艺人,只是赏玉玩玉的人。“苏作”与“苏帮”,我觉得哪一个都差别不大。在外地,一起谈玉雕,很多普通的消费者都说是扬州工,而不提“苏作”。这是我们需要推广的一点。“苏帮”是本地化的东西,本土的特征;“苏作”是地域工艺的代名词,它不仅包括玉器。我十年前到苏州买玉,都是找一些仿古件,找一些精细的、传统的作品。那个时候们大家对新的东西都还没有接触。三、四年之后,华人圈进入了对玉器的渴求时期,这就加速了其创新。我最先接触的是杨曦大师的创新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每次去“天工奖”,展览的作品都会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原先,收藏者广泛收集传统题材作品,比如观音、弥勒。在创新辈出的当代,他们更加喜欢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苏州玉雕能让全国而至世界对自己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苏州玉雕向新疆学习、河南学习。我早年在新疆做过寻访,新疆玉雕界空前的团结,马大师对新疆玉雕的推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以包容的心态走向全国的各个地方。再看海派,“苏作”跟随海派多年。最近几年,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苏州玉雕在全国获得了很多分量极重的奖项。我希望苏州玉雕能够形成推广的核心力量,真正地让大师及其作品在全国得到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苏州玉雕的风格、内涵及发展方向。我建议再相关网站、杂志上,将苏州玉雕大师的创作风格、款式以及防伪做系统说明,进而引导外地消费者,从而使“落款风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追求市场的同时,苏州的大师已经开始发展苏州玉雕的艺术,往艺术化方向转变。“扬州工”在普通老百姓中很知名,“苏州工”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大,但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较轻。这需要我们将推广工作做大、做细、做强。我认为“苏作”玉器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人保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同时,要做好推广,先做好整理。把“苏作”玉雕的特点、价值整理出来,之后再认认真真地推向全国。三四年前,苏州的玉器较为便宜,苏州的艺人也很平和、包容吸引了大量的外地艺人进入苏州。而今,苏州已经不是高手云集,而是大卖家、大买家云集。苏州玉器市场变成了中转站。这样的市场对“苏作”玉器是好是坏?我认为利弊兼存。到其他地方发展市场,倒是“苏作”玉器发展的新的出路,将“苏作”玉器推向市场,不仅仅依赖于苏州本土。现在,随着价格的上涨,客户的云集、品牌的诞生,苏州已经有十多个玉器市场,很多都正在拆建、扩建中。那么,有多少组织结构可以真正地带领苏州玉雕走向全国,走向真正的玉器爱好者,这件事情需奥我们大家努力去做。

 

    杨曦(中国玉雕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推广,对于玉雕行业确实很有必要,但是,推广需要基础,这一基础建立在玉雕艺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只有有了好的作品,推广起来才会对我们有利。如果手头没有好的作品就去推广,那是对我们很不利的。推广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通过媒体、杂志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像“天工奖”一样,借助一个较大的平台,对“苏作”玉器进行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苏作”玉雕的整体面目。对于成立一个推广机构,我很赞同。玉雕艺人的职责是创作,而不是像明星一样到处去展示自己。很多推广的事情需要专门的机构运作,玉雕艺人只需要配合。

 

马进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重复一下几个观点和我自己的看法。不管是“苏派”、“苏作”还是“苏帮”,他们都是艺术特征的体现。称作“苏帮”,我觉得有些“小家子气”,给人感觉是很小的范围。我还是赞成“苏作”、“苏派”这种称呼。“苏作”是个大概念,它是艺术体系的表现,不单指玉雕。吴中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不管是字画还是核雕,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也可以从家具、园林等事物上体现出来。苏州做玉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时期,宫廷就开始征集天下工匠,为皇帝服务;清代时成立了造办处,建立七十二座,玉器叫如意座。北京的玉器形成于光绪年间,光绪皇帝解散了清宫造办处,很多做玉的艺人散落到北京琉璃厂、羊肉胡同、西祠等地,成立了自己的作坊,北京民间琢玉的历史才开始。上海玉器的发展起步较晚,清宫档案也没有关于上海工匠的记录。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玉器厂、扬州玉器厂等都是同一档次的,全国最大的也只有北京玉器厂和上海玉器厂。玉器走进寻常百姓家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玉器市场的建立也仅仅二十年左右。二十年前,我国没有玉器专营店、专卖店。解放之后,我国的玉器全部是出口的,只有在文物商店和有益商店才可以看到玉器。以新疆为例,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到新疆的旅游者,一开始买葡萄干、羊绒衫,到后来买玉器。旅游市场上的玉器大多不是新疆生产的,商家为了更多的销售业绩,一律称其做工为“扬州工”,所以,无形之中为“扬州工”做了宣传。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近三年来,新疆开店的人基本上都集中到了苏州。在苏州,加工费相对上海较低,工艺相对河南较好。苏州玉器市场的批发业、制作业发展都是很快的。全国玉器市场的中心在转移。现在大家买镯子都要去镇平买;买牌子、挂件、雕件、把玩件,基本上都往苏州聚集。新疆商人也开始买材料加工之后出售,这也加快了苏州玉器加工业的发展,关于“落款”,也是很必要的。但是要在好的作品上落款。“苏作”玉器的宣传也是有很多途径的。新疆的玉器商家也开始推崇“苏州工”而非“扬州工”了。扬州山子做得好,挂件、手把件苏州做得好。

 

关于创新与时代性

奥岩:

杨曦大师论述了玉器的时代性。玉器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传统、继承、创新三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是永远不可以舍弃的,同时,中国的玉器又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变化就是那个时期的创新,关于继承和创新,我认为不必讨论,继承和创新永远是并存的,创新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关于创新和时代性,实际上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杨曦大师的讲演我归纳为:一、要有创新、时代性的理念;二、要有功底。功底既包括做玉技术,又包括审美观、现代设计理念以及发现美的灵性。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讲求创新,但是就玉雕作品的创新,我不敢恭维。具有时代性的作品,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具有传统的艺术韵味。

 

肖剑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传统雕刻都是相通的,包括牙雕、木雕、玉雕。雕刻的最高境界是修炼于雕刻之外。要体现出玉雕作品的时代性,制作者必须有思想、想法,思想和想法都是要在雕刻之外修养的。能够体现当下的作品才具有时代性。创新是一只风筝,永远都会被一根线牵着,这根线就是传统。创新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出新,否则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曦的作品处处透漏着传统底蕴和现代气息,吸收了绘画的语言。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与雕刻也是相通的。杨曦的作品充满了构层,构层跟构图是不一样的。构层讲究点线面的结合,大与小、重与轻、实与虚的组织。同时还有写意色彩,作品有的地方很虚无,有的地方很精到,就像是一幅写意画,对比很强烈。能否留给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是作品优劣的关键。很多符号和元素在杨曦的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他把很多文化符号、元素跳跃性地放在了一起,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还有一点,杨曦作品融入了文化特色。工艺美术门类对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要好,艺要佳。要把现代艺术融入到工艺品中,工艺美术家也要成为艺术家,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我还有个看法,工艺美术有一个特点,就是工艺品最讲求“工”的精到。

 

奥岩:

蒋喜大师的讲演,感觉是在听一种“方法论”,作答了在玉器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如何去掌控、利用、拓展的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照搬照抄仅仅是一个过程。

 

单存德(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苏州玉雕专委会秘书长):

刚才听了两位大师的发言,我想说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出新。不管是杨大师谈的“时代性”,还是蒋大师谈的“师古与泥古”,其本质都是要出新。玉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掌握的,是活态的。处在不同时代的作品肯定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一件作品会反映作者对世事万物的感悟以及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观。玉雕不管是明清件、仿古件、手把件、挂饰件,也不管是动物、人物、景物,它在表现方法上都可以出新。第二方面,多元。出新是多元的,我们的文化丰富、积淀深厚,不管做哪一题材、哪一内容,我们都有多元的选择。第三方面,符合美的法则。美的法则是抽象的,但是可以约定俗成。所谓“美的法则”是指内容要配合形式美而出新,工艺要配合形式美而出彩。我们要从历代作品中,吸取精华,表现在我们的作品中,符合美的法则。“美的法则”是见仁见智的,不是很统一的。一个时代要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必须要有时代印记。苏州玉雕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当今是苏州玉雕出人才、出作品的好时代。在有数量的前提下,要提高“苏作”玉器的质量和品位。要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玉雕人要厚积薄发,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功夫在事外。许多艺人都感觉,现在“做工”不存在问题,现在的加工手段跟以往一大不相同,为玉雕艺术品位的提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表现方法的关键是功夫在事外,厚积而薄发。

 

马进贵:

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观,就是具有时代特征。“观音”这一题材作了几千年了,如果今天还按照明清时期的表现方式去做,就不仅具有时代性。杨大师所作的观音,从形态、神态、动态、衣纹的飘逸感等各个方面来体现当今时代的审美特征;蒋喜大师做的龙凤牌,虽然龙凤也是几千年的题材,但是他用当今时代的牌型、虚实雕法、镂雕与平面雕法相结合,用现代的审美观组织图案,作品就具有了时代感。任何一个题材,用当今的审美观去组合它,就能反映当今的时代特征。

从绘画上讲,唐代人物喜欢胖,天下画的人物就胖。中国的绘画到清末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注重透视关系、人体比例关系、体形美等。我们现在的作品人物体形美、动态美、神态美、质感美,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角度和衡量尺度。

 

关于文化元素在玉雕中的运用

奥岩:

传统文化元素在玉雕创作总的应用是司空见惯的。瞿利军大师很系统地将这五个方面罗列出来,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非常有利于利用。在玉雕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玉雕艺人应该注意的地方。玉雕艺人要做到“眼快、手快、耳朵快、脑子快”,将创作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将创作中运用到的事物加以分类,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我们的提高和发展。瞿利军作品涉及面较广,从器皿到山子,到小的把玩件,既有传统苏作的,又有创新的。

 

肖剑波:

传统文化元素包含的内容很多。瞿利军大师的作品给人沉稳的感觉,这是瞿利军本人传统底蕴深厚的表现。在作品的创作上,该要做得精到的地方就要精细。“留皮”并不是一刀到底的,而是要有层次感。

 

范同生(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传统文化元素在玉雕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特别多。开始接触玉时,我们就开始做和合二仙、弥勒、观音等传统题材。但是,艺人已经将表现手法作了改动,像杨大师做的观音图案,颠覆了以前的格式。关于“苏作”,“苏作”是一个灵动的概念,河南和扬州的玉器做的体积较大,都很凝重。将灵动与凝重结合起来,可能是“苏作”玉雕发展的又一条新路子。

 

关于薄胎器皿件和玉牌

奥岩:

俞挺的薄胎工艺成为苏州工艺的一张名片,很多人对此都赞不绝口。苏州的薄胎器皿特色到底有什么,俞挺总结了四个方面,我认为四个方面还不算充实,我总结了几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方面。“轻、巧、薄、素、秀、精”,是苏州薄胎的特点。器形上的“秀”会给人整体的感觉。

 

马进贵:

俞挺讲到了薄胎器皿的传入、历史及乾隆皇帝的喜爱。薄胎作品要突出以下方面:胎体要薄、外形要规整。从器形的变化和纹饰的变化上还要做好功夫。“形在外,神在内,形美可以悦目,神美可以赏心,形神兼备,方为精品”。器皿的神凸显在比例关系、造型风格。

“苏作”是一个大的概念,不是特意指哪一件产品,哪一种雕法。薄胎工艺在玉雕创作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目前在全国的玉雕行业,说起薄胎制作,都是以苏州为龙头的。这是苏州工艺的一大特色。刚才俞大师说到,作品最薄做到0.5毫米。据我所知,蒋介石走的时候,将故宫大部分玉器都带到了台湾。目前,台湾故宫里,痕都斯坦清宫玉器有300多件,薄胎大概100件。台湾故宫出过两本书,北京故宫在60年代也出过一本书,专门讲痕都斯坦玉器和薄胎。目前,台湾故宫的薄胎,1.5毫米厚的占绝大多数,1.2毫米厚的只有一件,0.8毫米厚的只有一件;北京故宫里面全是1.5毫米厚度以上的,全部做过测试。能做到0.5毫米,就是世界创举,可以说是目前玉石行业的最高顶层。器皿件做到1毫米已经很难。苏州薄胎有很大优势,是苏作的代表。讲到牌件,我也有很多感想。2005年时,在城隍珠宝搞展览会,第一次见到杨曦大师的牌子、我看到牌片上的江南房子,有点吴冠中画的意思。作品很好的运用了绘画技法,增加了作品文化气息。苏州园林甲天下,全中国的人们都知道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本身就是文化,将其运用到玉雕创作中,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奥岩:

曹扬的玉牌有很多变化,无论是牌头的设计还是表现手法,都很丰富。这是做玉牌的有益探索。刚才我看到,一块苏式玉牌,其背面的牌头设计得很有特点,将浮雕的山水画设计成牌头,牌面再做诗文,这是头一次看到的,这样的表现手法是非常好的,很有创新。苏州的山水牌具有强烈的文人气和地域特点的。最近的几年,这一类的牌子见得非常少。曹扬讲了牌片的创作,大家有什么可以发表的。

苏州有很多人文素材,值得我们挖掘。上次来苏州,我到了山塘街。山塘街给我酒逢知己的感觉,真的很好。开办论坛的目的,就是开启思想之门,开启学习之门,开启创作之门。目前,全国的大环境,就像是环法自行车赛,第一团队,第二、第三团队依次通过。苏州在这个比赛中,首先要保持团队,而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其次要有好的成绩。这是我对苏州玉器的希望。

 

马建庭:

奥总用理清、提炼、批注、诠释的方法,为我们提出了苏州玉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苏州玉雕技艺、风格以及发展方向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建议。对我们苏州玉雕的健康发展,提升苏州玉雕的品位,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促进作用。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跟市、省外的大师多进行交流,为苏州玉雕在更大的范围里提升提供机会。

 

 


拍品咨询X